惠民保前世今生:从低调入市到各地开花,从快速发展到逐步规范

沃保整理
2022/06/22
朱和英
宜春 泰康人寿
查看名片
从2015年深圳试水到2020年走进大众视野,以“低保费、高保额”为主要特点的惠民保迅速成为现象级产品,迎来井喷发展。

  从2015年深圳试水到2020年走进大众视野,以“低保费、高保额”为主要特点的惠民保迅速成为现象级产品,迎来井喷发展。

  竞争加剧,承保险企纷纷升级产品,以下调免赔额、提升赔付比例等方式,抢占市场。前端不断放宽的投保门槛,险企后端理赔压力高企等问题暴露。如何让惠民保真正惠民、可持续发展,考验着参与各方。

  网红保险产品惠民保,踏上时代风口。

惠民保前世今生:从低调入市到各地开花,从快速发展到逐步规范

  惠民保,又称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。顾名思义,该产品定位“惠民”,以“低保费、高保额”著称,只需几十元到200元保费,就最高可享百万保额。

  从2015年雏形诞生,再到2020年迎来井喷式发展,惠民保已成现象级产品。数据显示,截至2021年年末,全国28个省区市推出177款惠民保产品,1.4亿人次参保,保费约140亿元。

  市场看似一片蓝海,高速向前,背后却也暗藏隐忧。各大保险公司“大干快上”,乱象随之滋生,虚假宣传、恶意压价竞争等问题渐渐显露。

  规范发展惠民保早已提上监管议程。

  2020年11月,银保监会下发《关于规范保险公司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业务的通知(征求意见稿)》,就提出要重点查处参与恶意压价竞争、冒用监管名义进行虚假宣传等违规行为。惠民保进入规范发展阶段。

  产品迭代升级还在继续,“加量不加价”成为新一轮竞争的主要特点。不过,也有产品黯然离场,终止项目。

  惠民保大热,也迎来冷思考。其中,最受注意的是低保费、高保额、可带病投保的“保本微利”模式,是否长期可续。

  火爆态势仍在延续,但市场对惠民保的心态渐趋理性,这也在倒逼惠民保规范发展。发展的问题,始终要靠发展解决。惠民保亦是如此。

  火遍全国

  深圳2015年推出的重特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,被普遍视作全国首个惠民保项目。

  当年12月,在深圳市政府指导下,某险企针对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居民推出首款“以低保费撬动高保额”的重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,采取“个人账户划扣+企业团体投保+个人自愿缴费”模式。这成为惠民保类产品的雏形。当时,该产品的参保人数为264万。

  2018年,南京也推出惠民保。次年,广州、珠海、佛山等城市也先后试水,开展城市普惠医保业务,在产品设计、保障责任、商业保险与社会医保衔接方面进行多种尝试。

  2020年,惠民保迎来真正的发展元年,以平均每三天进入一座城市的速度向前推进,呈现“多地开花、逐步下沉”的燎原之势。2020年6月,四川成都、德阳和湖南长沙三地惠民保几乎同一时间上线。惠民保聚焦重特大疾病保障不足的痛点,作为基本医保补充可缓解罹患大病后的高额医疗费用负担,广受欢迎。

  惠民保火热,除了产品特征明显,也另有多重原因。

  健康保障需求不断增长,政策层面也在大力助推。2020年年初,银保监会发布的《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》提出,完善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,力争到2025年,健康险市场规模超过2万亿元;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医保服务和医保控费,完善大病保险运行监管机制等。

  2020年3月,《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》发布。该文件明确:2030年底,全国将建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,医疗救助为托底,补充医疗保险、商业健康保险、慈善捐赠、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。

  多重因素叠加,惠民保乘风而起。

  乱象凸显

  市场竞争加剧,不少城市甚至出现多个“惠民保”产品恶意竞争的问题。

  以福州为例,除福建省专属的“八闽保”外,还有“福民保”、“福惠保”和“榕城保”等三款惠民保,重复竞争特征明显。这三款产品不仅条款内容类似,投保价格也近乎相同,分别是68元、68元和69元。

  便宜,无疑是惠民保的核心优势。最早的深圳惠民保,保费定价只要18元/年,北京2021年推出的普惠保为195元/年。各地价格尽管不同,但仍在大众接受范围。

  低保费,导致承保险企赔付压力高企。以南京惠民健康保为例,2018年39.5万人投保,总保费约1759万元;受理了3185例理赔案件,总共理赔1420万元。扣除各项运营成本,南京惠民健康保的承保险企几乎不赚钱。

  已有离场者。2020年9月24日,刚上线一个多月的嘉兴“惠嘉保”宣布,该产品近期无法再次上线,成为首个夭折的惠民保项目。

  在此背景下,承保险企只能通过提价维持运营。2019年,华南某城惠民保的保费提高12元/年,但依然处亏损状态。这引发业内人士担忧。

  有分析人士指出,险企一拥而上,未对产品运营设计作长足总结和反思,这导致部分产品保费制定缺乏依据,保障方案千篇一律,不利于长期可持续发展。

  乱象滋生,监管开始行动。2021年6月,银保监会发布《关于规范保险公司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业务的通知》,防止低价竞争和虚假宣传,全面规范惠民保业务。

 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,多名代表委员对惠民保的发展提出建议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,惠民保目前还处初级发展阶段,还需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支持,完善相关制度机制,优化产品设计,促进行业规范化、可持续发展。

  走向何方?

  江湖争雄,愈演愈烈。

  惠民保产品还在迭代。记者梳理,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,各地相继发布2022版惠民保产品,在价格、保障范围、免赔额、满足不同需要等方面升级,大多趋向于“加量不加价”。

  以2022年版广州穗岁康为例,它在原基础上,将待遇I、待遇II、待遇Ⅲ-1的免赔额,从1.8万元降至1.6万元,待遇Ⅲ-2的免赔额从5万元降至4.5万元;新增精神分裂症患者、见义勇为人员两项特殊群体优待政策。

  2022年版桂林惠民保也在原基础上,增加住院治疗发生医保目录外个人自费费用补偿责任,年保额由200万元提至300万元,剔除了使用量相对较少的药品,纳入了使用更广泛的药品。

  前端不断放宽的投保门槛,无疑增加了险企后端理赔风险。产品持久运行的重要前提是,足够广的覆盖面和可持续的筹资机制。目前情况不尽如人意。尽管惠民保迅速开拓市场,但下沉市场仍有广阔空间。

  数据显示,各地惠民保参保率差异较大,最高的达85%,最低的仅为0.8%,全国平均参保率还不到10%。规范中进一步提高参保率,进一步下沉市场,增强覆盖面,仍是惠民保的发展要义。

  在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副主任李文中看来,惠民保要可持续发展,保险公司要合理定价,真正结合城市当地的疾病状况和经济水平开发设计产品,总体保持微利水平。

  李文中建议,相关部门可对市场进行适度干预,既要防止保险公司从中获得过高利润,也更要避免同一城市出现多款雷同产品,避免过度无序竞争,“毕竟这是不同于一般商业健康险的保险产品。”

  “今年,多地进入续保阶段,并且已积累一些数据和运营经验,大多数城市都会在去年基础上继续开展业务。”对于惠民保未来发展趋势,一名资深精算师认为,在过往经验基础上,惠民保产品定价和服务都将更为科学合理。(文章来源:时代周报)

朱和英
宜春 泰康人寿
查看名片
首页
保险方案
保险指南
我的动态